涼水泉村
涼水泉村:石頭村落
從古靈山往西,蜿蜒的鄉(xiāng)村公路如蛇行谷底,向上延伸,盡頭便是涼水泉村。
在村頭的空地上,一棵百年椿樹高入云霄,仿佛歷盡滄桑的老者,靜候來訪者。
涼水泉村,建在山谷底部,房子依山而建,錯落有致,掩映于青山綠樹間,透著渾然天成的質樸與低調,至今未曾沾染現(xiàn)代都市的喧囂。
涼水泉原本叫‘兩水泉’,因村東、西兩頭的兩股泉水而得名。
關于涼水泉村最早的記載見于《淇縣輿地圖說》:“兩水泉,城西北28里,戶口并兩流水,北依山,南臨溝?!?nbsp;
村里的70多座石頭房,多建于清末和民國時期,其中兩處是相鄰的完整清代四合院建筑,據(jù)說是村里大地主王星和王秀兄弟倆的宅院。
整個四合院都是兩層建筑,采用一脊兩坡的建筑形式。墻體由石塊砌成,平整而結實。正房的壓門石上,刻有“行仁義事”四個大字,書于清宣統(tǒng)元年。
青石灰瓦,上百年的石頭房依舊堅固而結實,它們出自深山,鮮有外人所見。
歷經歲月的滄桑和洗禮,它們見證了諸多世事變遷……
白寺村
白寺村:五脊六獸,訴說明清繁華
白寺村,位于??h白寺山東路,是一處古樸的村落。
據(jù)《水經注》記載,秦始皇東巡,于白寺山祭祀西岳,曾改名白祀山,因為得名。
白寺村中至今保留有大片清代民居風格的建筑,千姿百態(tài)。
村中,道路蜿蜒曲折,古樸幽靜,青磚碧瓦成群連片,護村河穿越東南而過。
歷史上的白寺村人,多是以種田為生,后有人在山上打石頭為生。
從明末開始,在山上打石的人開始在村里修建石質建筑,村子也開始興盛起來。
當時修建的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,有的還可以從門頭的題字上看到修建年月及房梁上的題字。
隨意進入一處古民居中,可以看到雜草叢生的院落中屹立的精雕細刻的門楣,鏤空的花窗,吱吱呀呀的樓梯,伸手觸及斑駁的墻體。
大屋的墻體、房屋的局部裝飾都是采用本地青石雕刻而成的,花形精美,獸形栩栩如生。
建筑所用木料,全部采用古代防腐防蟲技術處理,如今仍保存完好。
幾處木雕門樓也頗為精致。
其中最有名的是古民居就是“武舉府”。
武舉府為三進院,硬山式建筑,屋頂上有“五脊六獸”。
我國的古建筑通常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即“五脊”,五脊之上通常安放六種人造神獸,所以合稱“五脊六獸”。
在清朝能夠建得起“五脊六獸”的人家,都是達官顯貴,所以,官員在此經過都要下馬落轎以示尊敬。
村口的崖壁上有北窟大壺天和南窟龍王洞。
村前還有坐北朝南的隆興寺,寺內遺存有大量的石雕石刻。
像白寺村這樣成群的、以石砌為主的清朝建筑群,在中原很少見。
白寺村的布局都清晰,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保護價值,如今白寺村已經被評為省級傳統(tǒng)村落。置身其中,有種跨越時空的滄桑感透過指尖在心頭蔓延開來。
古民居外面成排的拴馬石,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繁華。